
去年5月,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16戶農戶,以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模式養殖水蛭(俗稱“螞蝗”)。其間,因農民不懂技術,水蛭長勢緩慢、死亡率高,如今虧損170多萬元。
隨著農村的發展,農民想通過特種養殖發家致富的愿望很迫切,但不少人為此傾家蕩產。專家提醒,農戶要先學技術后參與,并做好風險預估。
村民:養水蛭損失慘重
新新村村民陸先生去年5月份開始,以460元每公斤的價格購置350公斤水蛭苗,前前后后投入了近30萬元。如今,到了本該收獲的季節,可水蛭不見長大,并大量死亡。在新新村,與陸先生有同樣遭遇的農民不少。去年5月份,該村16戶村民經過熟人介紹,購進了1500多公斤水蛭養殖。到了10月,全部遭遇“滑鐵盧”。經過估算,16戶農民損失超過170萬元。
據了解,該村的水蛭養殖,由南寧復鑫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農村合作社提供種苗、技術支持和收購,農戶則負責養殖。當地村民認為,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種苗存在問題,且技術指導不夠。
公司:以后會加強技術指導
村民周先生介紹,當初之所以一次性投入那么多錢,是因為之前有村民掙了大錢,他們16戶村民在不太了解該行業的情況下,開始了水蛭養殖業。
合作社負責人蔣女士表示,前段時間正好是水蛭的生長期,可能是因為南寧遭遇低溫,造成了水蛭不進食以及大量死亡。“合作社并沒有忽悠村民,我自己也養了500多公斤水蛭,也死了不少,損失40多萬元,目前正在找專家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。”
南寧復鑫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謝先生表示,他們存在管理方面指導不到位,以后會加以改善。“之后,我們會加強對合作社的管理,讓他們不要急于求成。并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和考核,盡量規避風險”。
專家:特種養殖入行須謹慎
近幾年來,越來越多農民想通過特種種養發家致富,但由于缺乏技術等原因,不少人傾家蕩產。
有過3年養殖經驗的靈山縣矮嶺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成表示,“入行要慢慢來,不要急功近利,可以先養幾十斤練練手,最開始少賺一點,如果覺得自己掌握了技術,再擴大規模也不遲。”
廣西藥用植物園研究員張月云對特種養殖頗有研究。她提醒廣大農戶,在不懂技術和市場且沒有專家指導的情況下,盡量不要參與技術性要求高的種養,要保持平常心態,做好風險預估。